安徽工业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安徽工业大学始建于1958年,是一所以工学为主体、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聚焦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致力于科技自立自强。占地2555.15亩,拥有佳山校区(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59号)和秀山校区两大校区,校舍建筑面积逾90万平方米。设有17个教学院部,覆盖工学、管理学、经济学等领域,提供62个本科专业招生。现有全日制本科生约22491人、各类研究生2721人,教职工2050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超30%,博士学位教师633人。作为科技部与安徽省政府联动支持高校,学校秉承“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的使命,着力推动产学研融合,已成为安徽及长三角地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安徽工业大学教学质量安徽工业大学教学质量以“高质量、应用型”为核心,通过严格的教学标准和产学协同机制保障育人成效。在教学标准上,学校实行《安徽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生授予学士学位条例》,明确学术要求,如英语四级成绩不低于355分(百分制50分以上),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近年来,学校强化成果导向,主导制订国际标准6项,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276项,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85项,授权发明专利1217项。产学协同方面,学校与宝武集团等20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建6个实体性研究院,并与芜湖市、马鞍山市共建技术创新研究院和产业学院。通过“政产学研”重大项目平台(如2023年签约15项超亿元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教学质量迭代升级。近五年,转移转化专利成果304项,形成“转化收益促创新”的良性循环。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方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生命健康),以有组织科研提升育人质量,支撑学生就业率和深造率稳步提升。
安徽工业大学历史沿革安徽工业大学的历史沿革可追溯至1958年创建的“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响应毛泽东主席“出了钢材,还要出人才”的号召而成立。1977年,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马鞍山钢铁学院”,成为华东地区唯一冶金行业本科院校,隶属冶金工业部。1985年,学校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扩展学科覆盖范围。2000年,在教育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推动下,华东冶金学院与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正式组建“安徽工业大学”,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安徽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11年,学校获准设立一级学科博士点,标志科研教育体系成熟。历任校长包括董元篪(2000-2006)、岑豫皖(2006-2011)、李家新(2011-2017)和魏先文(2017年至今),推动学校从行业专精向多科性大学转型。65年来,学校立足工业绿色化和区域战略需求,发展为以工为主、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等教育重镇。
中文名:安徽工业大学
外文名: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简 称:安工大
院校代码:10360
安徽工业大学教育教学:安徽工业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以“产教融合、学科交叉”为特色,构建多层次育人框架。学位教育上,依托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及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强化应用型导向,如工商管理、工程管理等专业实施英语四级复试机制(未通过者可毕业前补考)。专业设置覆盖62个本科专业,包括工程管理、会计学和机械设计等,其中传统工科(如机械专业)结合计算机方向,发展智能装备制造等新兴领域。通过“校企合作共建平台”,推行工学交替模式,如与元琛科技合作节能减排项目(2024年签约),确保课程内容对接产业需求。师资方面,优化“转化收益促进转化”机制,制定《安徽工业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规定》,激励教师将科研融入教学,提升生师比与实训资源。学生发展强调多通道,继续教育涵盖函授专升本(如2020年会计学案例),并设立国际学生项目(年均留学生416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包括学科成绩复核、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支撑,及校友资源回馈(如毕业30周年论坛),形成“学术—实践—就业”闭环,年均培养学生就业率居省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