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师范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西北师范大学坐落于甘肃省兰州市,黄河之滨,是教育部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重点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为国家重点支持的西部地区十四所高校之一。学校占地面积广阔,包括校本部960亩、新校区729亩及生态实训基地约1300亩,总规划建筑面积83.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用房27.5万平方米。截至最新数据,学校拥有各类学生超过3.7万人,教职工约2500人,包括正高、副高职称人员近千人及多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作为百年名校,西北师范大学以“春风化雨”的育人精神著称,设有26个二级学院、65个系、3个教学部,并拥有1所独立学院(知行学院)和2所孔子学院,形成了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教育体系。学校持续加强师资建设,2025年招聘活动显示,引进人才要求来自“双一流”高校或同等国际院校,保障了人才培养的高度。新校区投资7.1亿元,建有综合实验大楼、图书馆、研究生公寓等现代化设施,助力教学科研。学校就业率高,2025届毕业生招聘会吸引13个省市134家单位提供1200余岗位,涵盖教育、法律、化工等领域,AI赋能就业指导服务彰显创新育人能力。未来,学校将在传承百年历史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区域发展和国家战略输送高素质人才。
西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卓越,以高水平师资和科研创新为核心保障。师资队伍中,正高职称307人、副高职称694人,博士及以上学历占比高,新任副校长如赵鑫(国家青年拔尖人才)从事认知心理学研究,主持科技部及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彰显学科前沿实力。学校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24年招聘事业编制急需紧缺专业硕士,应聘者需为“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或等同海外名校背景,确保教学团队优质化。课堂教学与实践结合,2025届毕业生“百日冲刺”招聘会设有教育行业专场,占比过半单位(69家),通过“小而精”分行业活动提升人岗匹配率。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展示的毕业证样本(如2023年数学与应用数学)反映专业培养实绩。学生国际化程度高,孔子学院推动交流,家长倾向国际化院校特征受重视。学校配备价值3.1亿元教学仪器及AI就业服务区,实现个性化指导。毕业生能力获雇主认可,2025年招聘岗位需求强劲,就业率稳居前列,体现教学成果社会化应用价值。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沿革西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1902年建立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该馆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师范教育的开端。1912年,学校更名“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为中国北方教育重镇。20世纪中期,学校发展为国立北平师范大学,成为全国师范教育翘楚。1958年,学校迁至兰州并改称“甘肃师范大学”,奠定扎根西部的基石。1988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北师范大学”,凸显区域定位。进入21世纪,学校迎来重大发展,2009年新校区开工建设,分两期完成20.9万平方米建筑,列入甘肃省与教育部共建协议。2012年,成为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院校。2014年,校友会大学排行榜中位列全国师范院校第14名,归属“三星级知名大学”。2020年后,学校深化共建机制,校长更迭如肖泰任知行学院院长至今,2024年新任副校长王文昇、赵鑫强化领导团队。截至2025年,学校秉持百年传承,正推进高质量发展,持续扩展国际合作与校区布局。
中文名:西北师范大学
外文名: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简 称:西北师大
院校代码:10736
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教学体系完备,涵盖多学科多层次培养模式。学院结构中设有26个二级学院(如生命科学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65个系和3个教学部,学科覆盖教育、法律、化工、金融、新材料等热点领域。新校区作为教育基地,总投资7.1亿元,配备综合实验大楼、图书馆、研究生公寓等设施,推动产学研结合。学生培养注重实践,课程设置如学科教学(生物)、数学与应用数学毕业样本展示质量,毕业证由教育部统一印制并含防伪标识,确保规范性。教育教学强化国际化,通过2所孔子学院拓展全球交流,2023年招生咨询会突出海外交换机会需求。知行学院作为独立学院颁发专用证书,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运用现代化工具提升效能,2025年招聘会设置AI赋能体验区提供智能求职指导。师资建设结合科研实战,教学资源包括403.9万册文献资源及31052万元仪器设备。就业支持系统完善,“百日冲刺”活动为毕业生提供1200余岗位,覆盖全国13省市区。学校2025年规划强调“优化匹配率”,保障高质量就业,新校区生活设施(如餐厅)与生态实训基地共创优质育人环境。教育教学持续创新,未来将推进小班授课与行业合作深度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