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工业学院毕业证样本图片
兰州工业学院是甘肃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位于中国甘肃省兰州市,现有七里河校区和兰州新区校区两个校区。其中,七里河校区位于龚家坪东路1号,新区校区于2024年9月正式落成启用,两校区总占地面积1784.18亩,建筑面积82.48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完备,包括图书馆馆藏图书106.8302万册、电子书籍117.17万册、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8398亿元。学校发轫于抗日战争时期的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于1942年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倡导“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教育理念,是“中国工合运动”的先锋。历经81年发展,学校由工而立、因工而兴、以工为荣,形成工字当头、突出应用、服务地方与行业的办学格局。作为应用技术型大学试点转型院校、“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并入选教育部“AI+智慧学习”共建人工智能学院项目试点学校,由合肥工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对口支援,学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学生14884人,教学资源丰富,学风严谨,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新区校区搬迁工程于2024年顺利完成,解决了办学空间瓶颈,为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兰州工业学院教学质量兰州工业学院以高质量教学为核心,师资力量雄厚,建设成效显著。截至2024年,学校拥有教职工917人,专任教师721人,其中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318人(占比44.1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87人(占比81.41%)、“双师双能型”教师279人(占比38.7%)。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包括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创业导师、甘肃省领军人才、陇原青年英才和省级教学名师等。学校注重内涵建设,取得丰硕教学成果:设15个教学单位,38个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5大学科门类;建有省级重点学科3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1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创新创业试点专业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0项(含特等奖1项)。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及“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创新大赛”等学科技能竞赛中屡获国家级奖项,体现了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成效。学校被列为甘肃省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通过人工智能赋能战略推动学科转型,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兰州工业学院历史沿革兰州工业学院的历史源远流长,始于1942年抗日战争时期兴起的中国工业合作运动。前身系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在甘肃创办的培黎工艺学校,是其“手脑并用、创造分析”教育理念在中国的首所实践院校。1958年,学校改建为甘肃省机械制造学校。1962年,与煤炭、电力、轻工、重工和邮电5所中专学校合并,组建为甘肃省工业学校。1974年,学校更名为兰州工业学校。1989年,经改建升格为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在教育部和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下,学校正式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定名为兰州工业学院。这一系列变迁标志着学校从专科教育转型为本科教育,立足工程技术特色,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82年来,学校历经多次整合与扩建,包括2024年兰州新区校区的启用,从单一校区发展为双校区办学规模,不断拓展空间、增强实力,体现了学校“工字当头、服务地方”的办学历程与时代适应力。历史演变中,学校始终坚持路易·艾黎的创校精神,成为中国西北地区重要工科教育基地。
中文名:兰州工业学院
外文名:Lan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简 称:兰工院
院校代码:11807
兰州工业学院教育教学:兰州工业学院的教育教学体系以产教融合、创新创业为导向,构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设15个教学单位,38个本科专业,全面覆盖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5大学科门类,其中重点推进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等优势专业。教育教学注重实践创新,开设省级一流课程、慕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47门,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学校积极响应科技潮流,2025年举办人工智能与视觉检测前沿技术学术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探讨“人工智能+教育”模式,为传统学科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日常教学中,学校强化学生技能训练,推动CTF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项目,以国家精品课程为基础,结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术交流活跃,定期开展跨学科研讨会,促进校企合作。例如,人工智能会议助力学校布局交叉学科,优化专业设置,实现学科协同发展。教育教学持续改革,注重国际化视野,融入“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框架,提升学生学习效能和创新精神,确保毕业生具备行业适应性与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