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大学毕业证样本图片
广西民族大学坐落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建高校,也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建设高校和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建设高校。学校创建于1952年,以培养各民族人才为核心使命,在东盟地区教育交流中扮演关键角色。目前拥有相思湖、思源湖和武鸣三个校区,总面积3600亩,校园环境优美静谧,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人文氛围浓厚,是理想的治学园地。作为国家小语种重点培养基地和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高校,学校在民族学、外语及法律等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尤其设立了中国—东盟法律培训基地和东盟国家汉语人才培训中心,致力于推动区域教育合作。学校综合实力突出,被列入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并入选《环球人文地理》评为中国九所最富有诗情画意的大学之一,办学层次覆盖专科学科到博士教育,培养体系完整。
广西民族大学教学质量广西民族大学教学质量位居区内前列,拥有高水平师资与丰富教学资源。学校建制22个本科教学学院,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截至2025年,学校设置84个全日制普通本科专业,其中15个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如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等特色学科。在学位授权方面,学校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科学技术史)、2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教学资源支持系统完备,图书馆纸质文献总量达300万余册,电子图书580万余册,电子期刊360万余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3亿元。教职工队伍2600余人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680余人,博士学位教师770余人,确保教学科研质量的高标准。学校还建立完善的国际合作网络,包括多所海外联合实验室,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广西民族大学历史沿革广西民族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952年3月,最初成立为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广西分院,标志着学校草创阶段的民族教育使命。1953年2月,学校更名为广西省民族学院,纳入地方高校体系。1958年6月,随着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学校正式更名为广西民族学院,强化本土特色与规模扩展。这一时期,学校逐步发展专科和本科教育。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广西民族大学,实现办学层次的全面提升,并确立为综合性大学。历经多次更名,学校于近年形成多校区格局:相思湖校区位于南宁市西乡塘区大学东路188号、思源湖校区位于大学西路158号、武鸣校区设于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大道1号。发展过程中,学校始终坚持民族教育定位,2017年至2019年谢尚果担任校长期持续推动国际化进程,巩固东盟合作基础。
中文名:广西民族大学
外文名: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简称:广西民大
院校代码:10608
广西民族大学教育教学:广西民族大学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涵盖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两大板块。普通教育方面,学校开设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11个学科门类下的84个全日制本科专业,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课程设计融合民族特色与国际视野。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包括函授、业余和自学考试三种类型,面向广大社会学习者开放;截至近年,设置44个本科专业(如法学、市场营销)和36个专科专业(如法律事务、会计),招生对象包括高中起点专科学生、专科升本科学生等,年招生规模超10000人,教学点遍布南宁、百色、玉林等多个市县。教育教学模式灵活,采用面授与网络授课结合方式,教师队伍专业性强,拥有众多获得国家奖项的学者。学校强化国际教育板块,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接收高校,与东盟国家共建汉语人才培训中心,并设立多个外语小语种专业(如应用泰语、应用越南语)。资源支持上,先进教务管理系统、实验设施齐全,并举办考前辅导,确保学生学信网学历电子注册和国际认可。